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能源行业大咖展望未来能源走势

行业分类:能源行业 发布时间:2016-11-30 09:19

未来能源走势如何,是能源行业大咖非常关注的问题。在今天(11月28日)召开的中国国际能源峰会上,中国能源的几大行业协会的会长或者理事长们发表了对于石油化工行业、电力行业、煤炭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形势分析与未来展望。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形势与展望

李寿生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

我国石油天然气产业是中国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我国石油天然气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国石油天然气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尤其是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的增强,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十二五”时期我国石油天然气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油产量保持平稳,天然气产量增速较快。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65亿吨以上,新增常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3.5万亿立方米,油气剩余技术可开采量分别为35亿和5.2万亿立方米,比2010年增长10.4%和37.4%。2015年我国原油产量2.14亿吨,同比增长2%,天然气产量13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6%。

二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新进展,页岩气商业化应用步伐迈出较大一步。2015年我国页岩气新探明地质储量4373.79亿立方米,页岩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达到1303.38亿立方米,当年的产量4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2.6倍,我国在四川、鄂尔多斯、新水、湖南等地区开展页岩气的勘探,在四川建立了页岩气产业化示范区,2015年我国煤层气力量量达到80亿立方米。

三是油气消费保持增长,石油消费增速有所放缓。2015年我国原油消费量5.43亿吨,同比增长4.9%,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93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9%,受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放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油气消费增速下降,”“十二五””前四年我国石油天然气的消费增速为4.3%,比十一五的平均增速下降三分之一。

四是油气加工能力增强,成品油品种间差异较大,2015年我国炼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7.97亿吨,其中200万吨以上规模企业113家,总能力为7.46亿吨,全年加工原油5.22亿吨,同比增长3.5%,成品油消费总量3.18亿吨,其中汽油、柴油、煤油分别为1.16、1.74和277万吨,时”“十二五””增速是11%、3.5%和9.7%。

油气管网建设和石油储备快速发展,截止到2015年底,已建成的油气管道总里程17.2万千米,形成了连通海外、横跨南北的管网建设。资源调配和功能能力不断增强。2016年“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我国油气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围绕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总体实现了平稳开局。今年1至9月,全国原油产量1.56亿吨,同比下降6.1%,天然气产量103.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原油加工量4亿吨,同比增长2.1%,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年原油产量达到2.02亿吨,仍然稳定在两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达到142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2%,保持较快增长。

总量上看,我国属于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目前石油以探明储量25亿吨,排世界第14位,天然气探明储量3.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13位,特别是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关数据显示,我们主要盆地致密油地址资源量80到100亿吨,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技术可采量30到37万亿立方米,发展非常规油气对稳定油气生产、保障能源供给具有重大的意义。但从人均占有资源来看,我国又是油气相对贫乏的国家,石油人均占有量为1.85吨,仅为直接平均水平的二十分之一,天然气资源人均占有量26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左右。

“十三五”期间,我国石油天然气产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汽车保有量快速的增长,居民用燃气发电用气增加等有利因素进一步增加对油气资源的需求,油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会进一步的提高,战略地位和作用将会进一步的凸显,特别是天然气作为低碳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目前,天然气占我国一次能源比重仅为6%,而全球平均人均水平为472立方米,我国人均是114立方米。人均能源占比全球24%,中国仅为6%,我国天然气市场仍然是快速发展早期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石油天然气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油气勘探难度不断加大。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生产的不断推进,隐蔽、复杂油气藏是勘探主要对象,地质条件复杂是勘探的重点目标区,剩余常规油气资源品质较差,低渗透、特低渗透、深埋藏和稠油等低品质的资源比重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间探明油气储量中低渗、超低渗储量占油气储量是70%至90%,规模有效利用的难度日益加大,中国油气勘探整体进入低品类资源勘探开发阶段。

二是国内成品油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2015年我国炼油能力7亿多吨,2020年全国炼油能力将超过八亿吨,预计“十三五”期间成品油需求年增长速度为3.1%,较”十二五”期间下降2.3个百分点,2020年国内成品油需求量为3.5亿吨,国内成品油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是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2015年我国原油进口3.28亿吨,天然气净进口582亿立方米,今年1到9月净进口原油同比增长6.2%,天然气进口57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预计2016年全年进口原油3.75亿吨,同比增长14.3%,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5%,进口天然气705.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1.2%,对外依存度达到33.2%。

四是成品油中柴气油比矛盾突出。成品油消费增速继续放缓,气高柴低的特点明显。今年1到9月我国汽油表观消费量8896.1万吨,同比增长7.6%,消费中柴气比由上年的1.49下降到今年1.36,“十三五”期间柴油消费继续延续下降的趋势,汽油和航空煤油消费保持增长,柴气比进一步下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五是页岩气开发面临技术和成本双重挑战。页岩气重点地区,一半以上地质深度超过3500米,深层开发技术尚未成熟,页岩气单井建厂投资较高、产量低,产量的递减速度比较快。目前传统石化能源价格下跌,预计今年原油的平均价格是每桶原油45美元,比最高时130多美元下降很多。

为了完成“十三五”的目标,我国石油天然气产业要贯彻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革命,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引导油气消费的优化升级,加大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快油气管道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原油产量稳定,增加天然气有效供给,实施节约替代,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多元供应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一是突破一批勘探开发核心技术,提高新老油田开发效率,重点开发低品类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技术和提高常规及老油田采收效率的技术,形成系统配套高效低成本的技术装备体系,保证国内油气长期稳定的增长。

二是大力推进非常规油气资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重点突破页岩气和煤层气开发的新技术,开发页岩气勘探气体钻井等技术装备,加快产业化示范建设,推广应用水平井工厂化作业模式,提高单井产量,实现规模效益开发,大力发展清洁替代能源,扩大交通燃油替代规模,支持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技术的研发与示范,优化油气供给结构。

三是积极开展石油产业升级改造,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按照规模化、园区化、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有序推进石化产业基地建设、优化产业布局。

四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油气行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放开垄断性领域的竞争性业务,实现全产业链的公平准入,促进油气市场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完善油气勘探开发政策,支持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和遍及油田的有效开发,鼓励开发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放宽进口限制,完善炼油企业的进口原油资质和使用权的审批制度,进一步深化国内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改革,推进成品油消费税的改革,完善天然气利用价格,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五是深入贯彻“一带一路”战略,提高国际合作水平。“一带一路”沿线分布着丰富油气资源,我国80%的油气进口来自于“一带一路”国家,同时这些国家也非常具有下游产业发展的潜力。发挥我国油气和石化行业比较优势,鼓励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优质产能走出去,与国外企业和“一带一路”国家深度开展资源、技术、资本和市场的合作,进一步推进油气管道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当地项目建设和改造,推进油气资源深层次开发和利用,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的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全行业的对外开放水平。

预计到“十三五”末,我国年增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8900亿立方米,石油需求年增长2.6%,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将达到6.1亿吨,国内成品油需求量达到3.5亿吨,原油产量保持在2亿吨以上,页岩气可形成30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煤层气利用量达到150亿立方米。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形势与展望

杨昆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十二五”电力工业发展情况:装机规模迅速增长,供需形势趋于宽松。

“十二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由2010年的9.7亿千瓦,增长到2015年的15.3亿千瓦,年均增长9.6%,截止到2016年10月底,全国6000千瓦以上电场的装机容量15.6亿千瓦,同比增长10.8%,其中水电2.91亿千瓦,火电10.3亿千瓦,核电3352万千瓦,风电1.4亿千瓦。

2015年底全国电网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61万千米,变电容量31亿千伏安,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的格局形成,全国跨省跨区电力资源配置规模达到2亿千瓦,其中西电东输规模1.4亿千瓦,全社会用电量由2010年4.2万亿千瓦时增长到2015年底的5.17亿千瓦时,年均增长6.3%,人均用电量由2010年的3140千瓦时提升到2015年4142千瓦时,超越世界平均水平,电力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达到25.8%。

近几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是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2015年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3988小时,较2010年下降742小时,2016年1到10月份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3122小时,同比降低188小时。总的看,电力供需趋于宽松。

电力绿色发展转型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电力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规模高速增长,光电发展跨越式,水力发电稳步增长,核电建设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五年累计新增非石化能源装机2.7亿千瓦,2015年末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5.3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比重由2010年25%提高到2015年的34%,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10年的8.6%,提高到2015年的12%,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

度电煤耗进一步下降。2015年全国火电机组度电标准煤耗315克/千瓦时,较2010年下降了18克/每千瓦时,低于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确定的2015年325克/千瓦时的目标,处于世界平均水平。

污染物排放大幅度降低。2015年底脱硫机组比例接近100%,脱硝机组比例92%,火电装机容量增长到2015年9.9亿千瓦,2015年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比2010年减少425万吨和501万吨,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电力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诸多技术国际领先,一千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等实现大规模应用,已建成特高压工程,我国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智能电网技术攻关、设备研制、标准制定、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百万千瓦华龙1号自主核电三代压水堆技术开工建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核电技术研发基本完成,自主开发具有第四代安全特征的全球首个商用高温气冷堆开工建设。60万千瓦、10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先后投产,循环硫化锅炉投入商用化运营,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机组开工建设、800兆瓦水电机组研制成功并实现工程应用等,我国形成大容量风电机组整体设计体系和比较完整的风电装备制造科技体系,3兆瓦风电机组广泛采用,规模化光伏开发利用技术取得重要的进展。工程建设方面,先后建成世界最高的305米井平和水电站混凝土拱坝等建成。

全球能源互联网倡议取得广泛的共识,在电力投资、技术进步、产业合作等方面带来新的机遇。

近年来电力行业企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要求,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投资范围涉及水电、火电、风电、输变电等领域,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在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多个国家投资运营项目,特高压技术走出国门,核电企业与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电力建设企业项目遍及世界各地,带动了电力技术和装备出口,2013到2015年电力行业对外直接投资388亿美元,工程承包累计1273.9亿美元,电力机具和电器零件出口8585亿美元。

“十三五”电力工业发展展望。电力需求,预计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7万亿千瓦时,“十三五”用电量年均增长4.8%左右。

电力发展的目标。根据电力需求,预计202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亿千瓦,其中煤电不超过4亿千万,常规水电3.4亿千瓦,核电5800万千万等,2020年全国110千伏及以上线路达到176万公里,变电容量79亿千伏安。

清洁能源发展力度加大。完成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十三五”期间清洁能源将得到优先发展,首先平衡水电、风电、光伏和核能,在用气电、煤电补贴,首先要清洁电力要得到充分的利用,然后再通过煤电、气电来实现调峰。

2020年非化石发电装机比重提高四个百分点,“十三五”风电新增装机7900万千瓦,三北地区提高风电就近消纳的能力,建设外送通道,扩大风电消纳范围,解决问题弃风、弃光、弃水问题。中东部、南方风电开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因地制宜推进海上风电建设,规划海上风电新增500千瓦,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和光伏+综合利用工程,支持光热发电,规划太阳能发电新增680万千瓦,实现风电光伏发展目标,积极推广应用5到6兆瓦等级、研制8到10兆瓦等级海上风电机组,并进行工程示范;集中研制新型高效低成本的光伏电池,突破大型光伏电站设计集成和运行维护关键技术,掌握兆瓦级光伏电站集群控制技术,组织开展风电场智能控制,调度及能效评估加强大规模分布式电源电网集成控制技术研究,新增水电四千万千瓦以上,新增核电三千万千瓦,开工三千万千瓦。

煤电转型升级力度加大。实施燃煤电场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提速工程,加大能耗高污染重煤电机组改造的淘汰力度,“十三五”全国煤电超低排放改造4.2亿千瓦,节能改造3.4亿千瓦,通过灵活性改造增加调峰能力4600万千瓦,积极推广应用清洁高效发电技术。

电网投资力度加大。加强外送通道建设,新增西电东送能力1.3亿千瓦,为清洁能源配置和消纳奠定基础,持续优化电网结构,调整区域电网主网架,提升等级电网协调性,探索大电网柔性互联,区域省级电网的能力,规划新增五百千伏及以上交流线路9.2万公里,升级改造配电网,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到2020。

加强智能电网基础,推进互联网+智能电网建设,全面提升电网间的优化配置和多种能源的能力。实现能源终端消费环节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消费总量约1.3亿标煤,用电量4500亿千瓦时,电能由目前的25.8%至27%,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供热小锅炉,满足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加大国际电力合作力度。国家将重点推进电力装备技术标准和工程服务国际合作,积极推进高效清洁火电、水电、核电、输变电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国际多边双边合作机制,稳步有序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区域电网互通互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破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形势与展望

刘峰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

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产量大幅度增加,保障了国家能源稳定的供应,全国煤炭产量由2005年32.65亿吨快速增长到2013年39.74亿吨。2014年以来虽然受需求下降的影响,煤炭产量有所回落,但2015年全国煤炭产量仍达到37.5亿吨,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73%,为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煤炭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新的进展。全国煤矿数量由2005年的2.48万处,减少到2015年1.08万处,建成大型现代化煤矿一千多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8%,全国平均单井规模原来不足每年十万吨,现在提高到每年四十万吨左右,总产量14.5亿吨,占全国的38.7%。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场权益装机容量1.7亿千万,煤制油、煤质气产能分别达到650万吨、44.1亿立方米,煤炭与金融结合紧密,一批煤炭企业非煤产业比重超过了60%。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煤炭资源开发等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取得进展,大型煤矿建设年产千瓦吨级智能化中采、煤制油等关键技术与装备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600万吨工作面中采成套装备实现国产化,关键零部件实现国产化,在一些矿区建成了智能化开采工作面,一批千万吨级特大矿井经济指标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

生态矿山建设稳步推进。绿色开采技术在多个矿区推广应用,与煤半生的高岭土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技术提高,洁净煤技术攻关取得进展,一大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燃煤发电机组抄底排放和高效工业锅炉示范取得突破。

煤炭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取消了重点合同,实现了电煤价格并轨,动力煤期货活跃大商所和郑商所成功上市交易,构建了“7+2、6+1”等煤炭市场交流联系与合作机制,建成了中国太原、大连东北亚等多个区域性煤炭交易中心,初步形成了全国煤炭价格指数为主体,区域价格指数为补充,综合指数区域指数衔接的全国煤炭价格指数体系。

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好转,煤矿事故死亡总人数减少到2015年的598人。

看到煤炭行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煤炭产业集中度低、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弱、高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期,国际能源绿色低碳能源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新的能源科技成果涌现,主要能源大国制定政策措施,加快推进能源技术革命,改变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从国内看,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需求增速放缓,清洁能源替代步伐加快,机遇与挑战并存,煤炭行业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控制总量、优化布局、优化存量、控制增量、淘汰落后、消化过剩、调整结构、促进转型、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虑,推动能源革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推进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节约化利用,提升煤炭行业发展科学化水平,构建集约、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煤炭体系。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展望

董扬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常务副理事长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今年是最好的一年,但是今年中国汽车新能源发展也是受到批评最多的一年,骗补、政策迟迟不出台等等,我主要将这些情况跟大家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

第一个方面,前十个月产销了35万辆新能源汽车,全年预计可以到45-50万的产量。

第二方面,今年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在诸多不利因素下得到的结果,从年初查骗补,之后今年补贴政策没有出台。

第二,如何看待中国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形势。

第一、现在实施的以政府政策推动为主、市场为辅的路线,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正确路径。我明确的提出,我们的发展路径和日本、美国、德国、北欧不一样,他们是市场为主政府为辅,或者政策为辅,我们是政策为主市场为辅。

结果差别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用政策推动是全面推动,领导来抓、政府来推,去年到今年连续开好几次会来推动,从电池、电机、整车、整车制造、使用过程、充电,都有支持,所以发展很快。

从速度上讲,中国的推动方法肯定是快,迅速达到了50万的量级,可以预料今后两年达到百万量级。百万量级什么概念?就是规模生产,对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非常重要。

政府推动可以迅速形成批量,然后支持技术进步真正往前发展。今年有一个现象,对中国政府推动电动车主要批评来源于我们自己,国际上很少有对中国政府这种推动批评的,因为他们看到的中国政府这样的推动,对于中国的电动汽车发展有好处,对于全世界都有好处,外国的同行非常的羡慕。

2020到2025年中国会是真正的新能源汽车的世界强国,因为中国现在市场大,真正的技术进步发展创新在中国。

第二、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全面展开。去年一年电池平均的能量密度提高了30%,成本下降了30%,电机成本也下降了30%,充电技术也在创新和发展。

第三、政策调整的必然性。

以前的政策,是降低门槛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在,要提高门槛,但是希望以后小调快调,顺应市场的发展。

第四、希望汽车行业要重新审视新能源汽车战略,要把电动汽车作为主要的产品方向来制定规划。要把电动作为主要的方向,但不是没有汽油,是电动和汽油在一起的混合动力车。

结合国际经验,新能源汽车不能撇开自己的传统汽车发展,一定把新能源和传统汽车主流产品融合在一起发展,一定要重视混合动力的技术。产业应该搞清楚一件事,是政府政策是帮助产业发展的,还是产业发展是为了迎合政策?一定搞清楚主次。产业发展为主,政策只是帮助引导而已,如果过多盯着国家的补助,注意力都是纯电动,忽视混合动力企业一定会吃亏。

第五、注重全面的创新。新能源汽车创新是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创新,蛮干、盲目上马是不行的。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