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为什么中国始终拍不好科幻片

行业分类: 发布时间:2016-12-17 11:45

近几年,科幻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西部世界第一季已经落幕,一部关于主打机器人意识觉醒概念的科幻剧引发了大量脑洞大开的解读。近两个月来,已经火遍各媒体与社交平台,至今关于各种谜底与未来剧集发展走向的解读依然在争论不休。

对于许多国外科幻观众而言,他们从科幻剧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新世界建构以及新观念与理论的获得,还有针对现实世界的各种投射、解构与思考,以及包括各种基于未来世界的想象,这一切充满了想象力而又乐趣无穷。

但遗憾的是,中国电影与电视剧市场始终停留在小鲜肉影响力和感官刺激上。

我们一旦说到科幻电影或相关电视剧,脑中所浮现出现的大致是:《星球大战》、《人工智能》、《变形金刚》、《侏罗纪公园》、《终结者》、《异形》、《银翼杀手》、《阿凡达》、《安德的游戏》、《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等这样的科幻电影。

而科幻片这一类型几乎与国产电影或电视剧是绝缘的。科幻题材在国内也曾偶然出现过,但几乎十有八九都是毁三观的五毛特效与逻辑上充满漏洞与缺乏感官刺激的烂片。

今年上映的唯一一部国产科幻片《蒸发太平洋》,上映之后票房惨淡,该片导演周文武贝身陷影迷吐槽。

而原定在今年7月暑期档上映的电影版《三体》由国内一家成立一年多的影视公司买下版权,而这导致大批影迷跪求“不毁”。如今跳票,也许让众多书迷长吁一口气。

在国内日益繁荣的娱乐文化与电影电视市场,科幻题材几乎完全缺位,甚至几乎不敢尝试科幻片,这其实是文化发展中的一种怪现状,中国科幻电影在近年来的呼声其实越来越高,但中国为什么始终拍不了科幻片?

国内在美术视觉特效等诸多层面的技术缺位想象力创意受限

我们若从《星际迷航》、《钢铁侠》、《黑客帝国》、《西部世界》等国外的科幻电影或电视剧中可以感受到的一点是,它们有一种强大的逻辑建构与想象能力。

在想象力方面,比如《西部世界》展示了未来机器人的制造方法,包括专门的白色人类骨骼架、3D打印的人造肌肉。

西部世界所建构的乐园,本质是将人们的贪婪与黑暗面在虚拟的人工智能的世界中的一种投射,是视觉效果与完整的世界观的融合,本质是有着诸多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

更多去探求人类在娱乐化产业泛滥的年代,如何填补人们的精神空虚以及对于活着的意义等问题的追问,这需要在银幕上以视觉方式呈现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也需要一整套科幻编剧、美术和视觉特效环节的配套支撑力。

有相关业内资料显示,在好莱坞,很多电影特效技术都源于某部电影拍摄过程中的需要而被开发出来的,卢卡斯为了拍摄《星球大战》正传三部曲,最后积累成了ILM(工业光魔)特效技术,卡神为拍摄《异形2》所制作的异形皇后,迄今都保持着影史规模最大的人工操控模型纪录,所谓的特效技术也是这样一步步累积起来的。

据说今年底,张艺谋的科幻大片《长城》将上映,这将是国产科幻片中第一部大片。

但说到中国的科幻电影,正如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从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电影”来说,中国电影或者电视剧基本没有涉足过这个电影类型。一方面相关科幻的编剧人才缺乏,视觉层面的技术难以跟进文本层面的创作。

所谓视觉层面一方面体现在特效技术本身,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电影电视剧在科幻类型上长期处于缺位的状态,这从想象力到与之相对应的科幻IP累积,都出现了断层,这导致想象力的展开空间受限以及背后的叙事逻辑难以有相应的科幻类文化市场基础。

电影工业体系的差距以及资本市场的阻碍

著名影评人、编剧张小北曾经指出好莱坞跟中国电影的工业体系之间的差距:好莱坞大概从3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而且是自我复制的电影工业体系了。而内地电影工业大概是在2010年前后才刚刚初具规模,时间相差了80年。

事实上,经历这么一个漫长时期,好莱坞的特效行业从特技摄影、模型制作、特效化妆等诸多细分领域都已经形成了精细的专业分工,在技术与艺术上的磨合也走入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但在国内,则缺乏成熟的工业化体系有技术与创意的主导型科幻片从业人员。从本质上,中美科幻片之间的差距的不只是一流水准的大制作,而是整个电影产业工业化专业体系的构建。但即便差距如此之大,但国产电影或电视剧却并未思考如何补齐这块短板。

在国内,如今电影产业受资本影响甚至主导趋势越来越明显。数据统计,2016年以来,电影娱乐类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例共计45起,涉及金额高达608.94亿元,同比增长182.64%。

电影市场从之前的剧本找钱发展到现在钱找剧本,影视业大佬们曾认为资本对于中国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

但另一方面来看,资本驱动下的电影保底发行成为烂片避风港。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会引发庞氏骗局,而各种天价的电影IP的炒作也让电影产业泡沫越吹越大。

前面提到《三体》的无限期延后拍摄终于跳票,在国内许多烂片扎堆背后,许多无技术含量的小鲜肉霸屏的粉丝片的IP被国内影视圈不断翻炒,急功近利的资本市场也是中国科幻片的一大阻碍因素。

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的指出,对于科幻观众而言,他们所需要的是“观念获得”、“新世界建构”,而中国的市场还停留在小鲜肉的粉丝效应和感官刺激上。

这导致国内电影工业体系从特效、道具、布景、服装、美术设计、配乐都缺乏技术与相关配套体系,整个科幻电影需要的产业链层面人才、技术、编剧与文本创作的一直处于断层之中,甚至观众对于那些希望被搬上荧幕的好的IP,更多是希望好莱坞团队接手。

所以如此一来,在中国观众的认知里,科幻与中国元素是绝缘体与互斥的,所以国外的科幻电影一旦出现了中国元素,都很容易引发笑场的尴尬症出现。

国内导演制片人群体科技素养不足:科技探索热情与专业性缺乏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中国导演、编剧以及制片人对于科技的敏感力不足,整体上国内电影从业人员缺乏对于技术与科技探索的热情,而科幻电影需要导演和编剧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足够的科技素养和探索精神。

从2014年的星际穿越,到如今的西部世界,其实在国内都形成了一股探讨潮,科幻在国内的探讨热度越来越高的背后,其实是无人驾驶大数据、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智能硬件、机器人人工智能……

这些以前仅在科幻小说、电影中出现的新兴技术,已经被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国内BAT等各大科技巨头逐渐应用到现实领域。

技术的进步让人们的思维开始得到延伸,但我们可以感觉到,这种科技新兴技术所带来的想象力并没有普及到国内的许多编剧与导演、制片人身上。

因为本质上,科幻片需要一定的科学功底与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逻辑推理能力与理性思维能力更是不可或缺,前面说到西部世界,整体上有一种强大的逻辑建构能力与想象能力。但对应到国内的电影市场,具备这种科幻功底的素质与导演、制片人、编剧群体是缺失的。

被资本裹挟下的伪IP电影泛滥:电影工匠精神的缺失

另一方面,资本追逐赚快钱,而打造一部各方面投入到位且用心的科幻作品需要大量资本与技术的投入。

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拉上IP的概念容易拉投资,各种粉丝片低成本,无需特效,主打粉丝经济,可以通过粉丝电影、贩卖小鲜肉电影与互联网渠道的推广与营销来赚快钱,各种IP概念的粉丝片盛行的背后,本质是电影作品打造的工匠精神与想象力的缺失与创意的匮乏。

在国外,科幻电影往往能带动产业联动的效应。比如《哈利波特》打通了游戏、小说、主题公园、周边等多个领域。“漫威”系列,《星球大战》系列等,常年都有强大的IP经营,打通了动漫、游戏等诸多方面,这种战略思路与产业联动的执行力,才可以称之为IP的打造,这也是国内被资本裹挟下的伪IP电影所缺失的。

欧美大片逐年拔高观众对特效的期待:恶化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市场基础

而科幻片必须的特效技术,国内与欧美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业内人士指出,外太空、外星人、宇宙飞船、虫洞、潘多拉星等等,这些可不是用铅笔就能画出来的。

科幻片制作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增加电影或电视剧的技术含金量,包括高科技特效制作电脑合成影像(CGI),3D立体视觉、写实动画工艺和最尖端的动作捕捉技术,以及真人CG技术,数字特效技术的发展能强化工业系统的运作。

科幻电影类型本质上需要高资金与大量特效技术的投入,比如作为西部世界的总投资超过1亿美金,好莱坞大片之所以视觉特效技术先进,在于制片公司在科研上的投入毫不含糊。

他们即便为一部影片投入上百人的团队来专门研发一款软件也在所不惜,卡梅隆为做《阿凡达》不仅在特效上耗资几亿,而且花了九年时间做一款软件,这种IP转换也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与门槛的。

国内是什么情况呢?据传《三体》电影投资2个亿来打造特效。结果传说中的六部曲,一部都没有,特效成为传说。

有业内人士曾谈到这一现象表示:“中国的电影投资者讲究赚快钱,它们考虑更多的是成本回收与利润,如果说到用特效,他们首先关心的是,这门生意到底值不值。对票房有多大帮助?”

因为一方面,欧美大片已经在逐年拔高观众对电影的特效的期待。另一方面,国内的导演和制片对于科幻电影里的创意与想象力甚至自信力的缺乏,弥漫着一种科幻恐惧症。

这种恶性循环还导致了中国观众根本无法想象他们从没见过的中国科幻电影,在视觉和体验上应该是什么感受,结果更加恶化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市场基础。

国产科幻片未来怎么走?尝试成批量拍摄建立自身的工业体系,对科幻题材审查放开

中国电影在喜剧、爱情、古装、动作片等类型电影生产上都积累了不错的制作经验和团队经验。不过科幻电影作为电影工业体系的标杆,只有攻克这一领域,我们才能说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已经初步成型。

当中国电影电视剧产业发展到如今的规模,“科幻片”是未来的商业娱乐大片所避不开的。逃避短板的结果,未来的电影电视产业与国外差距越来越大。

因此,对于缺乏根基的国内电影市场与从业人员来说,正是因为制作科幻片缺乏经验,底子弱,才更需要去尝试拍摄科幻片、引导制作、借鉴与探索的氛围,因为成批量地、系统化地拍摄出具有一定水准的科幻片之后才能积累相关的视觉体系与特效经验,然后逐步去建立科幻电影的工业生产体系。

事实上,国内对于科幻片的审查制度上也需要适当放开,因为科幻片往往是跨国度与意识形态的,只有放开对科幻片的审核标准,才能打开制作者不受题材拘束的整体的创意与想象力。

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推动整体的科幻片的制作能力、以及提升国内的电影从业人员的科技素养,并进一步提升电影市场重视整体质量的市场氛围,中国电影才会具备生产制作爆款类科幻类型片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