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总理说我们国家造不出圆珠笔需要的球珠,我们还不知道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存在这么大的问题。但是到现在我国现在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中国无法生产圆珠笔球珠,需要大量进口。今年年初的新闻报道,让不少国人大吃一惊,原来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还有如此尴尬的一面。近日,首钢成功研发出圆珠笔头球座体所用的“超易切削钢丝”,打破了我国圆珠笔头原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其工艺技术及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实现量产并投放市场。
球珠虽小,却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水平和能力。在今年的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研讨会上,李克强总理就以此为例,强调要加快改变这种局面。如今,圆珠笔球珠的难题已被攻克,但我们的思考不能就此停止。事实上,我国制造业很多领域都或多或少面临着类似难题。这在揭示短板的同时,也为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我们并未触及“天花板”,仍有充足发展空间,仍然可以大有作为。
作为制造业大国,过去我们攻克了不少重工业、军工业方面的高精尖项目,但民用工业方面的精细化程度却有所欠缺。今天,航天、高铁等已然成为中国名片,而很多看似稀松平常的日用物件却不能自主生产、创新升级。大到汽车的电喷系统,小到跑鞋的减震鞋垫,其背后依赖的核心技术,我们并不掌握,严重依赖进口。屡屡见诸报端的国人在海外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现象,正是这一症结的缩影。如何让科技改造工艺路径、提升产品品质、精致国人生活,应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中国制造有转型升级的实力与能力,更需要工匠精神来打底。就拿圆珠笔球珠来说,生产对加工的精度、材料的选择要求很高,里面还有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如今,国内许多产业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使用的也是一流的机器设备,但工匠精神的不足,让这些产业长期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放眼未来,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执著融入生产、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国制造才能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才能在这个充满创新机遇的时代,创造出经得起消费者检验的产品。
当前,我们无不关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但同样不能忽视的还有“中国精造”。多一点首钢这样的技术攻坚,重塑经济转型期的工匠精神,我们将更有底气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