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现状如何改变

行业分类:业内资讯 发布时间:2017-01-16 09:28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当前,我国的制造业规模庞大,不仅制造业总体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在进出口贸易规模、主要产品产量等重要指标上也在全球独领风骚。我国中小企业活力竞相迸发,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举足轻重的力量,发明专利数量在全国领先。但是,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

从美、德经验中学到什么

在做大做强制造业的探索中,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作为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制造业在起步阶段曾误入仿造假冒的歧途。不过后来德国人凭借严谨的态度、标准化的工作流程,配合一套全面的质量管理、认证和监督体系,迅速转型走上高品质路线。

二战后,德国大力发展教育,并通过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制度、研发资助、税负减免等多种形式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支持。立足汽车、机械等传统产业,发展新兴技术行业,扶持被誉为是“隐形冠军”的中小企业。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德国度过了多次经济危机,在欧洲一枝独秀。欧债危机后,德国面临出口下滑、产业升级压力、人口老化以及美日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蓬勃发展的双重竞争压力,德国政府与工业界在2013年提出了工业4.0战略以捍卫德国制造业的未来竞争力。

美国则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去工业化浪潮,制造业大范围萎缩。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提出了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经济复苏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法令法规和加大投入、税收优惠、进出口控制等配套的政策举措。美国政府提出的重振制造业战略,不仅是为了尽快摆脱面临的经济困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再次占据世界科学技术的制高点,继续保持美国对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强大领导力,为经济长期增长与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推进智能制造,发挥本国优势

知识和技术对于提高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制造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智能制造强国战略,就需要改革科研体制,营造创新环境,建立健全科技评价体制和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强调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企业科技创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协会之间开展深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学研究与生产应用有机结合。

在德国,不少中小企业被称为“隐形冠军”,是创新的动力与源泉。要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加强立法,维护中小企业的发展权益和市场平等竞争的地位。同时,要增强中小企业协同大企业形成产业链的能力,增强中小企业自身生存能力。在强化为中小企业的配套服务建设的基础上,加强中小企业创新专项项目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与德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基础较弱,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

在推进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本国的优势。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计划得益于其强大的信息产业,德国的“工业4.0”依托于其领先的工业基础。鉴于我国拥有全球最齐全的制造业门类,发达的互联网络以及成功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议在未来智能制造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环境,把握“互联网+”在工业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实现具有影响力的技术创新,着力培养和发展系统集成商、关键技术提供商和软件供应商,从而形成我国的智能制造技术生态圈。

多方协同创新,弘扬工匠精神

当前制造业已经趋于全球化发展。因此,在国际合作中务必需要加强与美德等工业发达国家的政府深入合作,绝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只是表面的信息互通上,而且要加强智能制造中核心问题的深入讨论,实现我国与世界工业强国的共同发展。

同时,我国应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以强化创新能力建设; 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企业、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在整个创新体系中承担不同的职能和分工,肩负着不同使命。

科研院所需要制定多元化投入及科研创新机制,不仅需要注重理论创新,也要注重应用基础创新和成果转化。如德国马普学会主要从事尖端基础研究,100%由联邦与州政府提供资助; 赫姆霍兹学会拥有德国最好的科研仪器设备,主要针对大型问题从事基础研究、预防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政府拨款比例为联邦政府90%,州政府10%;弗朗霍夫学会主要从事应用技术研究,为企业、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服务,各研究所经费约三分之一来自于政府拨款,剩余部分来自于对外技术服务。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于人才,需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和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高校则应构建多元化的科研考核评估机制。明晰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和职业技术院校各自的职责分工与科技创新评价标准体系,避免高校“同质化”和“唯论文论”。

此外,现阶段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给予智能制造领域政策税收等扶持,加大对工程师、实业家及科学家的宣传与奖励,鼓励企业树立以质量为先的实干精神和创新精神,促使工业精神与工匠精神构成制造类企业核心文化,助推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