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千万别被预期收益忽悠了

行业分类:经济金融 发布时间:2017-02-27 10:45

收益是我们购买理财产品最大的目的,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大家经常会看到“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两个词。眼熟之余,最近的一个新闻,让人觉得,这俩词背后的门道可是不少。

不久前,上海消保委联合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课题组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7家商业银行去年上半年到期的一些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差距大得有些离谱。

差距有多大呢?举个夸张的例子,某家银行的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18%,预期最低收益率0,实际收益率为0。事实上,调查显示有1/3的理财产品是以“最低预期”收场,而能达到“最高预期”的产品,连4%都不到。

从18%到零,这个差距让好多消费者接受不了。大家抱怨银行,你这预期收益率不是糊弄人吗?

别看抱怨多,一些银行并不认账。因为按照相关规定,理财产品可以承诺保本,但不能承诺固定收益。而且这个预期收益率只是个参考,并非是对客户的承诺。

此外,就现实而言,因为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预期”的确是一个大致的估算。可是,这应该成为大量超高预期收益率出现的理由吗?有没有可能,这些“预期”里面,有着人为拔高误导消费者的情况?

实际上,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是有一定的依据和一整套算法的。那么问题来了,市场上大部分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在3%—5%之间,那18%的“预期”是怎么算出来的?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有人开玩笑说,就像扔一个硬币,“预期最高收益率”不是正反面的概率,而是硬币竖起来的概率。

“预期收益率”问题不少,想管住可不能光靠银行“讲良心”,最终还得靠制度。

比如,理财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就该标明实现的概率有多大。或者换个思路,如果这个预期最高收益率实现的可能性小于一定数值,就不能标注在理财产品上。如此一来,这个没谱的“预期”,就当它是浮云好了。

当然,投资需谨慎,消费者自己也要搞明白。市场上大多数理财产品收益率是多少?这家银行以往的产品收益情况如何?不管银行“吹”得有多高,只有货比三家,才能心中有数。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