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红领实现私人定制化

行业分类:农业纺织 发布时间:2017-03-28 11:23

近几年间,服装行业哀鸣一片,身处其中的红领集团却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上万家中外企业趋之若鹜,从四面八方赶来参观学习。阿里、海尔、万科、联想、TCL等名企都是它的访客,海尔张瑞敏更是七进车间,要求海尔所有的管理层都必须到红领去学习。

一家服装企业,何以有这么大的魅力?

让私人定制实现工业化生产

在传统制衣业,一条流水线上被认为做不出两件不同的产品:个性化定制和工业化规模生产是一对水火不容的矛盾体,要定制,就不能量产,要量产,就不能定制。

但在红领的工厂里,一条生产线做出的产品却件件不同,且效率是传统制衣方式的数倍。它是怎么做到的?

进入红领的生产车间,就会感觉到它与传统车间的明显差异。这里更像是一个IT公司,每个员工都对着一个电子显示屏,按照上面的指示来开展自己的工作。

流水线上每件产品的颜色、款式、面料都不同,它们都挂有自己的“身份证”,工人只要将其在自己面前的识别终端轻轻一扫,这件衣服的信息及制作要求全都一目了然。

控制这一切的,是红领独自研发的智能化定制系统。从初始的量体,到成单、打版、剪裁,再到最后的成衣,一套服装被细分成300多道标准工序,怎样搭配最合理,怎样剪裁最省料,全部由系统来计算并执行。

红领在这套系统中建成了版型库、款式库、工艺库、材料库等多个数据库,里面据称存储了涵盖中外服装的百万亿大数据。传统批量生产的服装一般只有大、中、小三个号,最多不超过10个。但在红领的数据库里,一套衣服有9000多个型号,从1米3,到2米5,高矮胖瘦,各种身材的数据都有。

这不仅将客户需求的不满足率降到万分之一,更大大提高了制衣效率。比如制衣流程中的打版环节,传统方式里,一个资深打版师一套西装至少要一整天完成,但在红领智能系统的帮助下,只要20秒即可完成。仰仗这套系统,红领车间里210名员工一天可以完成2000套个性化服装,这在传统车间是不敢想象的。而红领能打造出这样一个“魔幻”工厂,全靠掌舵人张代理12年如一日的坚持和隐忍。

“神经病”

张代理的服装事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最初他只是个贩卖服装的个体户,折腾几年下来积累了不少资本,便于1986年创立莱西佳丽服装厂,靠翻版港台成衣生产夹克。因为质量好,讲信誉,张代理的服装厂很快做大。9年后,像大多数服装厂商一样,他走上了贴牌代工之路,并成立红领集团。

起初几年日子还算好过,可慢慢地,张代理变成两头受气。一头是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越来越高,本就微小的利润快被挤没。另一头的经销商把卖不出去的货不断退回,库存越来越多,现金流越来越紧。最终算算,自己忙来忙去,等于白忙活。张代理的境遇并不是个例,而是中国整个服装贴牌代工产业的真实写照。

服装业运营主要有三个环节:研发设计、加工生产、品牌渠道运营。这条价值链上的利润分配约为:研发设计占35%,品牌渠道运营占55%,加工生产占10%。这就是大多数制造行业的微笑曲线,即,生产制造环节处于价钱链的最低端,拿到的回报最少。

比如世界奢侈品牌ARMANI(阿玛尼),其一件西装的面料辅料成本只有几百块人民币,为其代工的中国工厂每件加工费也仅有80元左右,但ARMANI拿到成衣后的售价却高达万元以上,品牌商拿走了大部分利润。

由于国内服装设计水平低,产品难以成名,所以大量服装企业只能给其他品牌打工。曾有加工企业老板透露,就连上市公司红豆集团也曾给ARMANI做代工,LV的不少产品是和凡客诚品从一个车间出来的。

更让中国服装企业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从设计到供应链整合的相对滞后,业内前导时间普遍很长(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物流、销售的过程),一般的服装品牌,通常需要6-9个月的前导与囤货期。

因为前导周期长,难以跟上快速变化的市场,企业大多需要拍板赌爆款。为了应对可能存在的需求,他们需要提前下大订单,这些产品一旦积压,就成了庞大的负担。按照一位业内人士的了解:国内品牌普遍的产销率在65%左右,某些“困难时期”的品牌甚至低至35%。业内说法是,即便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停产,中国人也不用担心没有衣服穿,因为各企业所有的库存加起来都够在市面上卖两年的。

这样的情况长期存在,张代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做企业就一定要有利润,不赚钱怎么可能持续发展呢?”他开始认真琢磨起“持续发展”之道。

结合国内服装行业现状,张代理追根溯源,想到了需求与供给的问题:“企业的利润来自于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要创造出价值,就必须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能将这一点做到极致的最好办法就是——定制。而且,先卖再做,连库存也没了。”

对于定制市场,张代理也有自己的考虑。在美国,定制服装的市场份额占到了3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但个性化定制起步较晚。随着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的升级,个性化的需求将日益凸显,服装产业的“短平快”和“小而美”会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基于这种回归式的认知,2003年,张代理带着红领踏上了大规模服装定制的转型变革之路。

这一步,张代理走得不只是艰难,甚至有点步步惊心。7000人的员工队伍削减至3000人,持续性的资金投入,生产线不停地改造,一切都没有经验可循,相当于拿3000人的工厂去做长期实验。

相较于连续砸进几个亿的资金压力,更让张代理难熬的是精神压力,除了他自己,所有人都说他的想法不可能实现。不管在工厂还是回到家里,他时刻听到的都是反对声,甚至不少人说他是“神经病”。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