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北京20年后重新启动垃圾分类处理的举措

行业分类:包装行情 发布时间:2017-08-09 10:56

对于垃圾来说近端时间的发展对于垃圾处理一直是很忠从1957年,北京在全球最早提出“垃圾分类”的概念,到1996年北京第一个试点小区开始行动,再到又过去20年的今天,北京垃圾分类经历了“原地踏步、迂回不前、效果不佳”等多个让人纠结的阶段,2016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做出重要指示,2017年3月起,市政府对垃圾分类开启执法检查,新的垃圾分类热潮看似再次来到。市政府参事、“垃圾问题专家”王维平表示,解决好垃圾问题,一方面要做好前端垃圾分类,完善后端链条;另一方面要实施垃圾减量化措施。

历史北京60年前就曾垃圾分类

如果追溯北京垃圾分类历史,你可能想不到,全球公认最早出现垃圾分类的城市就是北京。

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垃圾要分类收集》。市政府参事、“垃圾问题专家”王维平说,当时提出垃圾分类的背景是“勤俭建国”。在彼时的背景下,废品回收业十分发达,市民会把牙膏皮、橘子皮、旧报纸等分门别类送到废品站换钱。

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则开始于90年代末。1996年,在政府指导下,西城区大乘巷社区成为第一个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最初,6个大垃圾桶贴着不同标志,分别收集报纸书本、塑料泡沫、碎玻璃和废铜烂铁。到了2000年左右,小区的垃圾桶变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

从形式上看,垃圾分类已经迈出步伐,但是,问题却接踵而来。由于后端垃圾分类设施缺位,前端细分的垃圾到了运输处理阶段,又被一股脑地倒在了一起。“分垃圾有什么用呢,到最后还不是混在一起?”居民们提出了质疑。

“可以说,2008年前,垃圾分类设备作用不明显。”王维平坦言,2008年北京才建起第一座垃圾焚烧厂,在2008年前,北京对垃圾的处理方式只有一种,就是填埋。

现状分类指导员成了二次分拣员

2010年,北京提出创建垃圾分类达标小区,首批600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建立。这些小区都配备了标有“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的3个分类垃圾桶。

来自北京市城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至今,北京已有3000多个小区成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配备了垃圾分类设备,占到有物业管理小区的80%。

彼时,北京还招募了2万余名“绿袖标”。他们的职责是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不过从现实来看,这些分类指导员往往已经变成了“二次分拣员”。每月600元补贴,每天俩小时对垃圾桶的垃圾进行分类。

说起多年来设施和人员投入取得的效果,市城管委固废处相关负责人认为,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居民分类投放的意识确实是在增强的。“还有居民打电话主动要求自己所在的小区开设垃圾分类。”

不过,成效是有,但进展缓慢,效果一般。采访中,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专家学者都并不回避这个话题。

北京晨报记者日前也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有市民告诉记者,“知道垃圾分类,但不知道该怎样分,更不知道垃圾分类的意义到底在哪。”

还有市民表示,曾经参与过垃圾分类,但是每次投放时发现写有厨余垃圾的桶里什么都有,一下子就觉得毫无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