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新能源汽车发展需统筹兼顾 “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行业分类:汽车房产 发布时间:2018-03-16 16:29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在如荼如火地进行着,汽车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两会的提案、议案中,都会被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车更是成为了两会中的热词。

“从产业规模上来说,中国已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工信部部长苗圩在“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五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累计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总量超过180万辆,去年产销量接近80万辆,比上年产销增长50%以上。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苗圩指出,新能源汽车未来还会呈现出一个高速增长的态势。

动力电池管理办法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鉴于当前动力电池技术成熟度不足以及后期处理体系不健全,动力电池寿命、废旧电池回收和无污染处理等问题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据行业专家从企业质保期限、电池循环寿命、车辆使用工况等方面综合测算,2018年后,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将进入规模化退役,预计到2020年累计将超过20万吨(24.6GWh),如果按70%可用于梯次利用,大约有累计6万吨电池需要报废处理。

动力蓄电池退役后,如果处置不当,随意丢弃,一方面会给社会带来环境影响(电池不可自行降解),另一方面还会对社会环境带来很多安全隐患(如火灾、局部空气污染等)。同时,如果电池处置不当,无法实现综合利用,还会造成资源浪费。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2月26日,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简称《管理办法》)。

“作为我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回收工作的第一部《管理办法》,它明确了相关方的责任,并制定了完善的监管措施,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资深专家魏安力指出,该《管理办法》是我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提出“零排放”、“弯道超车”之后,政府以政策为导向,以可操作能落地的方式,对动力电池提出了管理办法,不仅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更是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之后对行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魏安力表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对加快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是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的一项科学、务实且十分有意义的管理规定。

为万刚表述“电动汽车”点赞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发展正劲,但是能称上“燎原”的非电动汽车莫属。当下,电动汽车不仅占据了舆论热点,还处于政策扶持的顶端,政府对电动汽车的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舆论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下,行业发展电动汽车的热情空前高涨,其产销量成倍增长。不过,电动汽车不断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逐渐显现,恶意骗补、安全事故、电池瓶颈等问题不断暴露。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就曾呼吁,一定要冷静、理性的看待电动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应该做到统筹兼顾。在他看来,高歌猛进式的发展让电动汽车逐渐变成了新能源汽车的代名词,而其他替代能源汽车却不断被边缘化。

“电动汽车不仅不能等同于新能源汽车,甚至将其称作新能源汽车也并不妥当。”何光远表示,将电动汽车称为“新能源”汽车不但不准确,还形成了语言和概念上的独占,而这种语言上的独占会影响人们的判断。

在何光远看来,现在各种新型汽车驱动技术还处在市场发展的初期,任何一种技术在语词和概念的使用上不要有排他性,这样不利于创新工作的开展。他认为不管是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还是太阳能、天然气、氢能、生物质、甲醇或乙醇等,是什么就叫什么,给各种新技术提供一个公平的语言环境。

“巧合的是,3月1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中,科技部部长万钢也直接用电动汽车的称谓谈其发展了。”魏安力认为,万钢的这种表述,非常明确地区分了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物质属性,为我国电动汽车做了明确了定义和注解。

“‘电储存技术’和‘电驱动技术’并不是最新出现的,电能在汽车上的应用还早于内燃机,并且电本身也不是新能源,更不是一次能源,所以我们一定要区分开来。感谢万钢部长科学和务实的表述,感谢科技部在此次记者会上提出的科学称谓。否则未来人类发明创造以核动力、以暗物质、以可燃冰转换甲烷驱动的车就无法用新能源来命名了。”魏安力说。

“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事实上,无论是发展电动汽车也好,发展新能源汽车也罢,归根到底都是在寻找更好的替代能源和低碳能源,以此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能源和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都不能回避的话题。

早在1月15日召开的传统燃料车辆动力技术转型升级国际研讨会上,万钢就曾指出,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大势所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要求的提高,减排和降耗是近期内燃机努力的方向。他表示,大气环境恶化的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焦点,汽车和内燃机产业都面临着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必须冷静分析,将当前挑战转换为发展机遇。

同时在会议中,万钢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内燃机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会是市场的主力,它具有难以替代的地位,特别是在货运、客运以及船舶运输中,仍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除了内燃机本身的技术创新以外,我们也应该注重内燃机与电动化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

对此,魏安力持有相同的观点。在他看来,内燃机目前仍主导着我国运输命脉,是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渔业船舶、国防装备的主导动力设备,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被替代。“一是全球一次能源结构决定,二是世界产业基础决定,三是内燃机节能减排的技术还没有到天花板。历数世界内燃机制造强国和汽车大国,从没有停下探索、研究、发展、推进内燃机技术进步的步伐,世界没有边缘内燃机,作为全球内燃机和汽车制造大国,我们更没有理由放弃。”他说。

此外,魏安力介绍说,汇总国家统计局官网10年的货运量数据显示,我国公路运输货运量占比已达到77%,公路上是什么驱动了公路运输工具来实现如此之大的物流运输?答案只有一个:内燃机。

“人类现有的技术和动力产品,何时能替代内燃机?我们高速发展的轨道交通是否可以承载如此之大的物质流通?当我们没有明确答案时,那就认真冷静下来,把我们还存在差距的内燃机做好。”魏安力认为,在降低燃油消耗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电动汽车和高效内燃机是降低我国石油消耗、减少石油对外依存度、减少环境污染的“两个轮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同时,魏安力还明确对记者说,电动汽车和传统能源汽车,没有阳光工业,也没有夕阳工业。对中国汽车和内燃机产业,我们只有持续探索,不断创新,勇于实践,才能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