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历史上的“禅让”其实就是残忍的“逼宫”?

行业分类:办公文教 发布时间:2018-10-19 17:09

禅让制真的有存在的可能性吗?禅让,百科给出的定义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他去世后,就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给了舜,推舜为帝,同时传给了他“允执厥中(意思是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四个字。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再之后,舜又禅让王位给了大禹,同时也传了十六字心传,即中华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即成了五千年来治国的国家哲学。

事实上,禅让制远没有那么美好,尧舜禹时代也并非那么圣明,所谓的禅让其实就是在逼宫。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在封建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他们一直宣扬的都是仁义道德,吹嘘尧舜禹是他们为取得统治者支持的重要原因。

在部落联盟时代,争权夺利可以说是常态。从东夷族与华夏族之战,华夏族与三苗族之战,鲧夺权被尧杀死,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从此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这些过程无不充满着争斗和血腥。

这些所谓的禅让,其实都是朝中的权臣胁迫帝王退位,而由于继承者是当政者的臣子,为避免“不忠”的骂名,所以这才打着“禅让”的口号,以取得正统性。尧舜禹的禅让亦是如此。

对此,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竹书纪年》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流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山海经》也有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这里对丹朱称呼的是“帝”。

韩非子在《说疑》中也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人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荀子在《正论》中也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

这里说的是啥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舜成为代理执政后,囚禁了尧,为了不让丹朱(尧的长子)知道真相,从而阻止丹朱看望尧。

另外在《竹书纪年》中还有这么一段记载。

说后来舜杀了鲧(大禹的父亲),并不是因为鲧治水不利,而是因为鲧是他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舜之所以杀鲧只是找了个治水的借口罢了。

舜本是东夷部落的领袖,鲧和大禹是华夏部落的,虽说两个部落联合了,可争斗依然存在。后来大禹夺得政权后,将舜杀死,并且追杀了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一直追到南方,这才有了“泪洒斑竹”这一幕。这血泪便是对那个时候夺权斗争的最好证明。

关于这个观点还有一人也表示赞同,他就是曹丕。当年曹操死后,他就逼迫汉献帝禅位于他,并且还筑起了禅让台。迫于威胁,汉献帝不得不效仿尧舜禅让帝位于他,禅让大礼如期完成,曹丕正式称帝。

在禅让大礼完成之时,曹丕说了一句话:“孤终于知道古代的禅让是怎么回事了。”

权利的转移历来都伴随着血腥。这世界上真正的圣人只存在传说之中,谁都没见过!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