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炎炎暑退,一枕新凉一扇风
 
 
立秋:炎炎暑退,一枕新凉一扇风

       伴着清晨轻柔的细雨,北京的“桑拿”天终于进入尾声,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暑去凉来,一年中秋天开始的日子。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图片报道
更多..立秋
  • 炎炎夏日,每个人都渴望一阵秋风。仿佛只要提到和秋有关的,就不那么热了!今日立秋,秋天来了,高温还能持续多久呢?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 很多人听到立秋就以为凉快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解气的划分并不代表天气的明显分界,而是指从这一天开始,天气将有所变化。“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
  • 节气的划分最早是用于农业生产和提醒人们注意生活习惯的变化,我国古代以农为本,特别注重季节对于农耕的作用。立秋在在农业上有哪些影响呢?
  • 都说秋后一伏热死人,秋老虎的威力往年已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时候整个夏天的最高温度往往出现在立秋之后。秋老虎是我国民间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
  • 在古代琉球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要办丰富的庆典,民间称这天为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
  • 贴秋膘是我国北方流行的说法,在立秋这天适当的进行营养补充,迎接秋季的到来。
  • 立秋后白天仍然炎热,但早晚寒气将渐盛,虚弱人群要避免寒气侵体。不同于长夏属湿,入秋后燥令当时,天气干燥,靠近暑天属“温燥”、靠近冬天属“凉燥”。温燥容易“动血”,不妨吃些滋润的食品,如银耳百合、蜂蜜、核桃、芝麻、梨、荸荠、芦根等,既清热又润燥。
  • 立秋还有个重要习俗叫做啃秋,啃秋的传说起源于明朝,一般在这天,家里的大人都会让家里的小孩子吃西瓜。啃秋,又称咬秋,汉族岁时风俗。即立秋日吃瓜。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每年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在南京吃西瓜啃秋的习俗在古时就有了。传说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结果瘌痢疮果真好了。因此人们就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
  • 秋社日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 摸秋也是立秋后的一项重要民间习俗,普遍流行于北方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一种祝愿得子的象征活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夜,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据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中记载:"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