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灰的处理与构成关系,直接影响效果的呈现,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素描与色彩,黑白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重,体现在它的视觉冲击力,画面精神状态上,即我们所说的调子、氛围。调子反映作品的精神与品质,依据黑白灰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多少,可分为高调子、灰调子、暗调子。无论是什么调子,它必然反映作者的感知与表达意图。
在素描头像训练中,为了让初学者更方便快捷地掌握头像表现技巧,形成了一套“黑白灰”的公式,即黑头发,灰脸部,白衣服。这样,初学者只要认认真真地刻画五官,强调五官的生动性就行了,脸部结构只需要运用硬铅来控制调子,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说实在,这样的教学法真得非常实用,不管遇上什么样的角色,只要很概念地表达,并把注意力集中体现在结构与形体的刻画上,都是非常“安全”的。然而,任何东西都是一把双刃剑,在这样简化绘画知识结构下,学生的感知力却被无形扼杀了。肤色对他们来说很陌生,想去表现却无能为力。尤其碰上黑皮肤的同学,只能把他当成浅黄色来交代,要是画成木炭一样的,势必是很糟糕的事情。
曾经帮助学生买过一套书,人物头像的黑白灰对比可谓强烈,用笔潇洒,精神风貌可谓一流。分析其表现特点,发现,作者弱化了灰层面,或者只是用很少的浅灰来作为黑白的中间过渡,而对于五官的刻画达到“尽精微”的地步,我不知为什么作者会有这么好的概括能力,可以让画面生动却不失整体。所以我发现,黑白灰如果不被公式一样去感知的话,那么是反映一个人概括能力最好的元素。有一段时间美术学院特别喜欢暗调子的画面,因为“黑”代表学生大胆,敢于画进去,况且黑色会增加画面的份量感。所以有同学就开始与黑较劲了,不是强调黑吗,减少灰调子的层次,甚至黑白分明,后来索性用木炭笔来作画,以求得高分。但在油画中,高调子更是被当今画家所采用,这或许与当下人们的居住审美有必然的关联,你想想,谁愿意挂一幅沉重的黑调子在家里呢?黑只是弱化了灰调子,木炭一样的人物头像,难道就是我们的画面唯一追求吗?
但不管怎么样,高调子的素描头像的确无法提起评委们的兴趣,因为它弱化了黑白的功能,强调以多种灰调子来表达形体。现在是快餐文化,评委们可不听你的诠释,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去做呢!
总之,黑白灰是考量学生的感知能力,概括能力,是绘画性的具体描写,关注的不仅是人性,更是审美的一种诉求。我们在引导学生提升概括能力的同时,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存在着与多元审美文化背道而驰,失去了艺术所具有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