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媒体上再度曝出了奶粉、牛奶等关系消费者,尤其是儿童、甚至婴幼儿身体健康相关产品中出现的“黑洞”。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被曝光的对象也不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生产出的主要针对农村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而是“雀巢”、“光明”等堂而皇之的著名企业生产的品牌。
凡是对奶制品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雀巢”和“光明”可谓是世界和中国奶制品中的大腕级企业,其产品也算得上是品牌中的品牌。如果说安徽阜阳等地销售的劣质奶粉吃出的大头娃娃的新闻至今仍让人痛心疾首之余,那么,“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超标、“光明”过期奶重新加工再出售等事件的披露就令人更加困惑和不安了。作为一名消费者,不禁要问: “品牌”产品也如此失去诚信,还有什么产品值得我们信赖?为此,我们或许有这样一系列的假设:如果今年“六一”前夕,浙江省工商局不合格产品的名单上没有“雀巢”公司的名字;如果不是记者偶然走进“光明”生产一线等等诸如此类的假设的话,我们的消费者还要被这些所谓“品牌”蒙蔽多久?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在既得利益的驱动下,我国的消费品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状态。作为消费者,仅想凭借一双肉眼分辩各种物品的真假货色多少有种痴人说梦。因此,消费者只能以是否品牌“货”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来选购买所需品。套用某著名电视主持人为某产品所做的广告中的一句话:“名气是大家给的…”云云之类的话而言,所谓“品牌货”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知道的人多,且为消费者广泛认可,同时又有许多质量监督部门所盖的印章做保障。至此,它们在市场上受到的诚信和“礼遇”也就无可指责、顺理成章了,还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正缘于此,许多造假者和投机商也盯上了这些“品牌”,他们或以假乱真牟取暴利,或打个令消费者似曾相识的品牌“擦边球”,以极其相似的“牌子”迷惑消费者,达到获利的目的。其手段之多,不胜枚举。这也着实让消费者和正当的 “品牌”生产厂家头疼不已。然而,如此看来,这些并不可怕。毕竟,假“李鬼”一旦遇上真“李逵”,最终将会原形显现。倒是某些企业及其产品经过多年的打拼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并逐渐使其成为 “品牌”产品之后,凭借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不再能够一如既往的严把质量关,而是把最初千辛万苦打拼出来的“品牌”作为自己做假劣产品的“保护伞”的做法令人防不胜防。当“品牌”产品以各种姿态出现在媒体广告中,实际上它将受到更多的是对其产品本身的质量和信誉监督:“雀巢”奶制品尽管一向标榜健康却出了不健康的超标指标,而以回收过期奶为原料经“回奶罐”加工再制作并销往市场的光明“纯”牛奶的包装上,也依然清楚地印着这样的说明:您喝的每一滴光明牛奶,都有光明“三保”科技的保障。一是保安全,二是保新鲜,三是保营养。而今这一切的表象都无一例外地使得“品牌”反而成了质量问题的“保护伞”,充当着迷惑消费者的“帮凶”,并多少增添了一些讥讽的味道。更可悲的是,当这些著名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浮出水面时,这些知名企业的负责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错误之所在,除了无端的狡辩外,更别谈什么切肤之痛了?
自5月27日雀巢奶粉被曝碘含量超标经媒体报道后,雀巢公司曾两度对媒体声明“产品是安全的”。此后就雀巢公司“对其明知奶粉有问题仍然任其上市销售、且不能自圆其说”的行为,经过中国消费者协会的多方干予,雀巢公司才正式发布声明,就此事向消费者道歉。而对于“回奶”问题,光明乳业董事长王佳芬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更是振振有词,居然特别指明:全国的乳品生产企业都有回奶罐!
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品牌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其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完全可以毁灭这个“品牌”。中部某省的酒、牛肉等产品,东部的月饼、火腿等“品牌”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明证吗?在此,笔者提醒那些不把消费者当作一回事的企业:万不可把“品牌”当作“保护伞”,否则,只能落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可悲下场。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