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贸易来说,外贸发展也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外贸想要发展必须要遵循政策,面对世界经济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品附加值仍有待提高等诸多不利因素,中国外贸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都面临严峻的下行压力。对此,商务部部长助理张骥日前在吹风会上表示,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10多个促进外贸稳增长的政策,这些政策坚持远近结合,既注重稳增长也注重调结构、转方式,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下一步,中国外贸仍有望在中国自身经济韧性强大以及培育新比较优势等积极因素的作用下缓慢恢复增长。
中国外贸结构在不断优化
据世界贸易组织报告显示,自2008年以来,G20成员共采取1583项新的贸易限制措施,迄今仅取消了1/4,而美国更是在2015年就采取了90项贸易保护措施,平均每4天推出一项。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正严重阻碍着全球贸易增长。
而作为全球贸易大国,中国正遭遇的外部逆境不容忽视,全球经济目前处于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一个时期,多数大型经济体恢复不力,这严重影响中国的外需;而就内部而言,虽然中国国内消费比较稳定,但由于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尚未根本改变,满足海外中高端需求的产品供给依然显得不足。此外,在不少国家竞相出台货币宽松政策的情况下,人民币承受的被动升值压力也对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今年1—7月进出口13.21万亿元,尽管同比下降3%,但出口的累计降幅却已连续5个月收窄。同时,大型成套设备、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部分大宗商品进口数量保持增长且进口花销进一步减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对此分析指出,中国出口下降明显低于全球外贸下降的速度,中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事实上还在增长。他对中国外贸形势表示了谨慎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中国外贸从结构上看有不少亮点,比如:一般贸易下降的幅度很小;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在快速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出口保持了良好增长势头等。这些都表明了中国外贸的结构在不断优化,也体现出中国比较优势转换的结果。“稳外贸”需打好“组合拳”
那么,中国有哪些“稳外贸”措施来破解外贸下降难题呢?张骥在吹风会上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近年来中国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包括完善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清理规范出口环节收费项目、提高通关无纸化比例、简化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流程、加快外贸新业态发展、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等。
从商务部多次调研的情况看,企业普遍反映,本届政府出台的外贸政策取得积极成效,但有些政策在落实中还存在配套不够完善、落实不够协同、执行效果不够明显等情况。有的是因为缺乏政策抓手,有的是因为政策表述原则或是中长期任务,还有的涉及长期累积的深层次矛盾,推进难度较大。
而针对调研中暴露出的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本优势不明显等问题,张骥透露,未来有关部门将重点有针对性地狠抓落实,进一步采取清理整顿收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扩大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市场采购方式试点范围等具体措施,推动外贸企稳回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张焕波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对外贸易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一方面扩大自贸区经验的推广范围,另一方面促使企业在海外建立相应的产销网络,以期能够在新常态下充分适应经济转型的趋势,进一步深度融入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