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主打差异化的全面屏能否摆脱同质化危害?

行业分类:数码IT 发布时间:2017-11-30 14:03

全面屏手机iPhoneX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短短半年时间国产品牌焕然一新——全部换装“全面屏”,并直接下沉至千元机市场。各家本来想要指望全面屏在差异化上撑个一年半载,不料手机市场已然饥渴难耐,肉少筷子多,?一根稻草万人抓成为手机创新常态,愿望落空的同时全面屏反而会沦为同质化的毒药。

主打差异化的全面屏?切勿成为同质化毒药

国产全面屏市场真正引爆是今年8月份发布的夏普S2,接下来的3个月里,据不完全统计,一共有14家手机品牌发布了28款全面屏手机,全面屏从增量市场彻底进入存量市场,非全面屏弃之如敝履,彰显了手机大国大干快进、奋力开拓的优秀品质。

不过相比于2013年就着手研发,花费5年时间打造的iPhoneX,部分被“催熟”的全面屏手机并非“技高一筹”,反而深陷全面屏同质化严重的泥淖不可自拔,匆忙上马、徒有其表以及完善度不高成为这些手机的硬伤。与此同时,全面屏定义不断被行业拉低水准,以创新为爆点的技术因为行业种种浮躁的投机行为最终沦为笑柄。

匆忙占坑?背后是技术实力的疲软

什么是全面屏,行业还没来得及定义,就被一些品牌玩坏了。市场并没有给新技术萌芽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而是趁着定位混乱的蛮荒时代揠苗助长、降低标准。

匆忙占坑,这是不少手机品牌的心态,伴随马太效应的不断扩散,除了不犯错,对新技术敏感而准确的把握是立足新手机战国时代的根基。能力不够,不少双手空空的研发团队往往会选择占坑来凑。

不占坑必死,占坑还能苟活,在竞争白热化的手机市场,甚至有品牌不惜率先在中端产品加入全面屏占坑。其带来的负面效应则是拉低技术标准,等待上游供应商研发成熟技术来售卖。事实上,目前市面上流行的不少全面屏手机采用的是ODM厂商的产品,将已经成熟的公模拿来改改贴上自己的Logo。

最近就有业内人士曝光,在深圳高交会上看到一款神似三星Note?8的国产公模全面屏手机,不出意外这款公模将会售卖给手机品牌作为自己的全面屏新品推出上市,真正的实力高手隐密在幕后。

虽然是业内常态,但ODM占领全面屏手机背后也折射出手机厂商技术实力的疲软,只能跟随流行趋势亦步亦趋,造就了当下部分全面屏手机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行业标准集体缩水,贻笑大方却无力改变。

徒有其表?为了全面屏而全面屏

匆忙上马的全面屏导致了另一个怪相——厂商为不清楚全面屏能干什么,系统层面并没有完全适配,除了让用户觉得屏占比高之外,并没有挖掘出其他价值,导致全面屏徒有其表。

首当其冲的软件适配问题,在Android生态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Android生态的碎片化导致厂商很难像iOS一样系统化对第三方应用进行协同调解,只能靠产品和App螺旋化提升进度,加之手机硬件的加速落地,软硬件的协同步伐更难以走顺。

生态无力感是Android全面屏最大威胁

值得庆幸的是,Android厂商不约而同采用了18:9的屏幕比例,鲜见异形屏幕设计,多数App只需要拉长显示内容即可。不然一旦Android手机异形屏百花齐放,遭殃的不仅是开发者,同样会反噬手机厂商,导致市场格局进一步缩小。

缺乏合理有效的长线规划,一款加入新技术的手机从立项到发布只有8-12个月时间,工期之紧迫让研发人员很难对产品进行长线梳理,完善与硬件相配套的系统功能。更严重的是如果厂商只是为了全面屏噱头,或者对全面屏的系统适配好无头绪,你的手机只是《王者荣耀》的物理外挂,那大半也没有什么意义。

反观iPhone?X一向有严格的开发文档,指导开发者快速实现最优的App适配方案,迅速完成适配,生态无力感是Android厂商在面对差异化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要知道仅仅是《王者荣耀》的高帧率模式就已经让国产厂商折腾的筋疲力尽。因此希望厂商在发布会上“吊打”iPhone?X时,能够明白双方的差距不仅仅是细枝末节。

产业链与研发的无力感不止在全面屏

除了苹果占尽封闭系统的优势,你会发现早就全面屏沦为同质化毒药的主要原因是手机厂商和上游供应商对供应链元器件把控的错位以及研发的无力感,多数产品需求需要供应商推动时,赢弱的话语权往往让结果大打折扣。所以国内厂商很难像苹果一样推出如此高精密的Face?ID功能,除了研发赢弱,对供应链的把控也不够强势。

多数厂商在需要某一项功能时,不得不寻求现成解决方案,或者双方合作推进比较艰难。比如国内某款全面屏手机,在与第三方技术厂商在人脸识别技术的合作上,经常出现举步维艰的状况。

随着手机创新对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会有越来越多全新技术引入研发,这就需要手机厂商加大研发投入,而非急功近利,同时尽可能减弱来自供应链的掣肘。庆幸的是我们看到不少手机品牌都在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将研发能力作为产品销售的重要护城河。

未来手机创新不仅仅局限在全面屏,保证研发能力是希望手机厂商在面对全面屏技术等类似创新时,不会像今天饥不择食、狼狈不堪。或许下一轮手机品牌的洗牌将会从厂商的研发能力着手,如果还在侥幸拿贴牌敷衍,或许离倒下也不远了。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