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体育新闻越来越娱乐化,对吗?

行业分类: 发布时间:2015-12-04 09:27

近年来,体育新闻似乎跟以前不太一样了!由于全球媒介的娱乐化趋势和受众的需求,体育新闻的报道也越来越娱乐化。这种趋势对于体育新闻的传播到底是好是坏仍存在分歧。但是娱乐化之下的体育会不会破坏体育竞技的本身呢?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何为体育新闻娱乐化。“体育新闻娱乐化”,是指在报道体育新闻时,报道重点不是放在体育赛事本身上,而是将更多的版面留给运动员和跟赛事有关的人、事、物的相关消息,尤其是热衷于报道运动员的私生活和花边新闻。

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强调表现新闻的故事

性、情节性、贴近性和吸引力,刻意突出新闻事件中的矛盾冲突、感官刺激的因素,强化事件

的戏剧悬念,挖掘感情因素。打开现在任何一个门户网站的体育版面,对体育明星的情感生活、资产纠葛等的关注都一度成为报道的热点。 体育竞技新闻娱乐化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 将原本严肃的新闻在写作和制作上用各种人为的包装使他“看上去很美”。

而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就是北京光线传播推出了体育版“娱乐现场”———《体育界》,用报道娱乐节目的风格开启了体育节目报道风格娱乐化的大门。该节目娱乐化旗帜鲜明,提出“体育明星化、体育故事化、体育娱乐化”的口号,开掘体育本身的大娱乐理念,重视体育电视节目的“观众导向”。

那我们现在从正反两面来看到娱乐化这个事实。

首先,毋庸置疑,娱乐化回归了体育本身,想要传达的那种娱乐大于竞技的理念。作为人类快乐与自由的载体,体育运动的起源之一就是早期人类在闲暇之时的游戏。到了古希腊时期, 体育更多地成为人们展示自身力量、技巧与意志的一种方式,但娱乐的特质并没有消失。到如今,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使得运动员越来越职业化,反过来,职业新化趋势又促进了体育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比赛更具有观赏性。这种观赏性的增加与大众传播手段的进步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将体育比赛塑造为某种大型的娱乐活动—观众虽不能参与,  却能从观赏中得到足够的愉悦。所以说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不仅是全球媒介娱乐化趋势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体育精神本位回归后的呼唤,更是体育运动本身和体育新闻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同时娱乐化的体育新闻让受众眼前为之一亮,媒体在标题设置上,加强个性和冲击力,给读者以艺术欣赏的愉悦感;而在内容上,排除了以往的平铺直叙,代之以多种多样的叙述方法,给读者以阅读享受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读者对体育的关注度,吸引了许多原本对体育不感兴趣的人群。吸引了眼球。

最后呢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不仅推动了体育本身的发展,也同时树立了类似姚明、刘翔等一大批公众偶像,对民族产生了强大的激励和凝聚意义。

但是反观,他的缺点同样严重。在市场经济时代,体育运动员的商品化使得体育传媒一味追求期商业价值。比赛的胜利者名利双收,失败者无人问津;对明星的花边新闻及暴力事件津津乐道,过分渲染。这一现象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史冬鹏,当刘翔夺冠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去关注史冬鹏的成长和成绩,甚至有记者在赛前会问他有没有信心得到第二名,这是多么可笑的一个问题。因此当一个运动员一旦失去商业价值就会被商家媒体抛弃,脱离体育文化传播的职责。更有甚者,为了达到“震撼”的目的,一些媒体还断章取义,编造假新闻,严重缺乏职业道德。

娱乐化的体育新闻虽然报道数量可观,但深度报道分量还很不够。  一些媒体对“星”、“性”方面的内容高度关注,刻意放大那些稍纵即逝的时尚内容,从而忽略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事实,  而陷受众于无关紧要的、虚幻的娱乐之中。有时一场大型赛事的报道,读者却在众多版面中看不到什么关于比赛过程和结果的翔实报道和深入评论。《南方体育》曾就某某球员晚上溜出宿舍干什么去了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讨论,把运动员当歌星炒,以挖隐私为快事,恶意炒作,为娱乐而娱乐,没有深度和广度,更没有高度。这些媒体在把全部精力用在为受众寻求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的同时,却完全忽视新闻的认知、教育等功能,忽视其应该提供参考的意义。这样就很容易使体育新闻报道和如今的社会新闻一样滑入低俗化的泥潭。

因为,体育娱乐化有利有弊,需要张弛有度,只有这样,体育媒体才能健康的生存和成长。愿越来越好!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