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电影《冈仁波齐》:呈现和表达一个生命浓缩的状态

行业分类:办公文教 发布时间:2018-01-04 10:34

《冈仁波齐》这部影片给了我很大的震憾,有时候想表达出那种心情和感觉,就很强烈地认为自己文字上的溃泛和语言上的局限性。不过还是想留一点东西给自己,不枉一场还比较激情的讨论和荡在心底久久不散的涟漪。

从前我直观而执拗地认为,藏民都是游牧的,都住在帐篷里,帐篷外是做饭的大锅,锅旁缭绕出阵阵炊烟,一个穿着藏袍的女同胞拿一大长勺舀一勺奶茶喝下去。我怀疑这是不是我看得太久远的一部电影的镜头,如此深刻地代替着我现在的眼界,我居然很惊讶藏民盖房子,一样像我们北方的农村一样,有家家户户,村村落落。唯一不同的特点,就是藏民的房子保留了帐篷的陈设。

电影中的人物关系我很模糊,对于这样以思想为中心的电影我看第二遍的欲望是有些犹豫的,毕竟它的趣味性是极少的,人物关系也是模糊化的。贯穿始终的是一成不变的白天的朝圣和睡前祷告,平稳的斜述让我找不到高潮,然而正是如此平铺直述的记录,不断掀起一个又一个的小高潮。

僻如孕妇的生产,孩子的生病,拖拉机被撞,偶遇的夫妻和他们的宝贝驴子,老人的去世、冈仁波齐神山,还有俯拍下的公路、山群、荡气回肠望不到天边的穹窿,视野不断地被扩大,呼吸通道一点一点地被扩宽。像是坦然被安置在一个宁静的宇宙中,持续地抚慰急躁奔走的灵魂。

一个导演不顾一切去拍这样的一部影片,本身就是让人特别敬佩的地方,不具有商业性和欢迎度,然而也许这正是我们当下社会精神出现问题的地方,我觉得它并不是在宣扬一种信仰,它只是在呈现和表达一个生命浓缩的状态。而这个状态恰好符合了当前社会在进展过程中出现的对精神的追求,从外化的形式转化为向内的探索,这和需求层次的追求不谋而合。其实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无意识地证明存在的价值,不得已而去物质化,直至真的有一天开始质疑内心的渴求,是否真如表面所言?

准备好路上的干粮,买好每个人穿的鞋,缝好大大的肚兜围裙,每人做一双护手板,装了满满一拖拉机(我清晰地看到拖拉机是扶贫支农车,一种熟悉和惊喜感,在洋气的大电影面前找到了认同。)告别父老乡亲,踏上朝圣冈仁波齐的路。

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有小孩,有孕妇,有酒鬼,这样一个民族如此笃定地信赖、仰望、敬畏一个信仰,我除了感叹就是臣服。出了村庄拐弯上大路,突然一个趴下,惊得我坐直了身子,那个趴地的声音直冲胸口,震得我涌上一股流泪的冲动。

沿着这么一条路我和电影中人一同走下去,这茫茫望不到头,灰天土地,车来车往,七八步一叩首,这个动作做齐了,做足了,从天,到头,到心,到伏地,每一步都不能少,心里会徒然增添一份焦灼,每天都在重复,这得多枯燥,什么时候是个头?少一个步骤,松懈一下又咋样?孕妇肚疼要生产了,孩子生病能不能停下不再朝拜了?生下宝宝不需要坐月子吗?我考虑地太多了吧!我们是否不断承接一代一代的过分小心,或者是学心理学学傻了,而忘记了生命的顽强和潜移默化?这一群人正在做一件最普通的事情,"我想让我的孩子成为什么什么样,我就先成为什么样。"

到达拉萨,停留两个月,没钱了,去赚,替房东绕着布达拉宫叩拜一万个头免去房租,我们会飘过一瞬间的小人心态,他们会不会在磕头上打折扣,这个念头一出现,恨不得拿大锤子敲自己,我们汉人总是这样,没有敬畏的灵魂撑不起纯粹地信任。

我该反思为什么他们没钱了不害怕?我们还是觉得自己太金贵,太害怕被抛弃于世,永远停留在了婴儿状态。我默默告诉自己,请与父母告别吧,过去的痕迹永远属于过去,也许它的真会影响现在,然而我已成为如父母一样的身体和心智,甚至超越了他们,难道我的劳动能力会逊于他们吗?不会的。

藏人要不要洗澡呀,头发那么久不洗会不会痒?穿越过小河流,水花溅起,沾湿了裙袍,露出雪白的小腿,跳起藏族舞,画面定格在跃动的欢乐上。

我在意了他们的外表,好奇他们的生活方式,疑虑是否自己太狭隘了,不够朴实。

我充满了好奇,有想一探究竟的欲望;我感受到藏在身子底下的小灵魂生生地被拔动;我知道生命这么长,又这么短,终将是生和死,那么急躁做什么?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冈仁波齐,潜藏着无限大的威力,是否我们要做好准备,不折不扣,坚持去迎接圣山的到来?

一如既往走过每一天。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