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工业机器人大国,在机器人的研究与技术上国家也一直比较关心。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之明珠”的机器人产业正步入政策蜜月期。《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推进计划》三大重磅政策均在加速编制。
产业链将迎政策红包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早在去年6月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机器人产业已经获得中央高层的高度肯定与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该次大会讲话时表示:“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3D打印、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制造机器人的软硬件技术日趋成熟,成本不断降低,性能不断提升,军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家政服务机器人已经成为现实,有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已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思维和学习能力。国际上有舆论认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而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国新办11月5日的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工信部将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对此,业内人士透露,在这三个重点领域,机器人产业的作用举足轻重。《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也在加紧制定中,可望年内发布。正是由于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地位,此前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也对它做出了明确要求。
据了解,《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加强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提升自主品牌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能力、推进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应用示范、建立完善机器人的试验验证和标准体系建设等,规划还提出,要加快布局下一代智能机器人的研发。
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规划精神,工信部近期正在加紧编制《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上证报记者获悉,该方案总体思路是坚持“市场主体、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重点突破”原则,智能制造工程重点任务聚焦于“五三五十”核心内容。其中,“五大核心技术装备”包括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分析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三大基础”系智能制造标准、核心工业软件、工业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五种新模式”包括离散型数字化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十大领域集成应用”即率先在《中国制造2025》明确的十大优势和战略产业中开展集成创新与应用。
上市公司多维度布局
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军对上证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在人力成本上升和全球制造业升级的推动下,未来10年机器人产业将迎来万亿市场规模。”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2015年美国的制造业成本,仅比中国长三角地区高约5%,到2018年将比中国低2-3%。
在罗军看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不仅来自于政策推动,更主要的是企业自发的认同感和探索研发。”从上市公司层面来看,近两年的一大趋势是,涉足机器人产业的公司数量、切入角度、投资力度和研发深度都在不断加大,与此相关的产业并购此起彼伏。代表公司有新时达、赛为智能、亚威股份、锐奇股份等。
在机器人领域实施了连环并购的新时达近日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公司的机器人本体具有三大特色,一是完全自主技术的控制器和驱动系统,二是完善的本体设计能力,三是完整的从核心部件-本体-系统工程-远程控制信息化的产业链。前不久,公司刚于9月11日发布定增预案,拟作价约10亿元收购会通科技100%股权和晓奥享荣49%股权,加码工业机器人业务。公司表示,未来将聚焦于机器人与运动控制类新产品的市场拓展和电梯物联网的市场布局,并将之作为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锐奇股份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亦颇有深度且初具规模,该公司以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技术为依托,联手上海东升开展智能焊接机器人领域的业务,研发了通过以太网控制、用于五金行业、木材加工、小型机械行业的小型机器人,目前产品有3公斤、5公斤、8公斤三种规格;据悉,公司的焊接机器人12月份有望完成小批量试生产,并且未来也会研发其他类型的机器人。此外,公司表示看好“机器换人”机会,希望以焊接机器人为抓手,突破到“智能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领域,计划用1-2年时间打造智能工厂,并进行推广。
机器人的小批量生产,到现在 大规模生产,从单一的领域到各个领域。“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时期,智能制造是新旧产业交替之关键抓手,上市公司在产业领域嗅觉敏锐,又有资本运作实力,他们在机器人产业的投资与突破将产生巨大影响力。与此相关的并购也会成为市场投资热点。”一位长期关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PE机构合伙人如此表示,“根据我们的草根调研,沿海一带实行机器换人已经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