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一篇解决我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所有疑问的文章

行业分类:经济金融 发布时间:2015-12-21 11:30

美联储一如市场预期,作出了加息的决定。此前,无论是美国的就业、通胀等经济数据,还是美联储官员的公开言论,都指向美联储会在12月的议息会上加息。美联储对投资者的货币政策预期管理达到了极致。市场对美联储加息这件事也已基本消化——人民币等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提前走软。因此,笔者认为,此次美联储加息不会对全球市场造成重大的冲击。加息后,全球股市的集体上涨也印证了这一点。

基于这一分析,即便美联储加息政策会在短期内产生实质性的资本流动效应,即美元资金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入发达国家,给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造成较强的贬值压力。但由于美联储的加息预期已被消化殆尽,接下来,摆在中国央行面前的难题并不是如同外界猜测的那样所谓“政策两难”——既不能坐视人民币大幅贬值,也不能动用大量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而是要赶在美联储下一次加息前完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美联储下一次加息会不会很快到来?笔者认为,美联储在12月份首次加息后,第二次加息不会来得太快。加息政策实施后,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需要观测加息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观测失业率是否继续下降,通胀率是否继续温和上升。美国最新公布的11月份失业率已低至5%,为2008年以来最低,失业率已连续多月低于6%的目标值;而核心通胀率在时隔17个月后再次达到2%的目标值。然而此次加息,理论上可能会对美国出口和通胀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失业率和通胀率能否持续改善仍需美联储密切关注。事实上,美联储主席耶伦在本次联储议息会后的发布会上也反复强调,未来加息的路径将是渐进的和依赖经济数据的。鉴于目前美国复苏的不确定性以及耶伦的鸽派作风,美联储的第二次加息不会早于明年6月。

如果这一推断成立,明年上半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新兴市场国家将有可能得到短暂的喘息之机。中国经济在新兴市场国家中确定性相对较高,因此外资流出也会相对较慢,甚至可能因为明年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出台导致资本流入,这将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一定的支撑,从而为中国央行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供极为有利的时间窗口。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一定程度的贬值,外界对刚刚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的人民币便投来质疑的目光,似乎只有保持对美元的汇率稳定,人民币汇率才是稳定的,舆论在倒逼人民币盯住美元保持坚挺。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之一是要变“被动盯住美元”为“主动参考一篮子货币”。被动盯住美元,央行丧失的不仅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还有真金白银的外汇储备。只有主动参考一篮子货币,人民币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主动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12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了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表明中国央行在向市场传递“未来央行将会在更大程度上追求人民币汇率对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基本稳定”的信号。

当然,市场需要足够的证据被说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确由盯住美元转向了参考一篮子货币,然而可供调整的时间窗口如金子般宝贵,调整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凶险,唯有大智大勇之人才能见危识机、突出重围。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